已有1條回答
父母不能隨意的打罵孩子,即使他非常調皮,一昧的打罵只是一種發泄的方式,往往會失去教育的作用。當孩子犯錯時,家長應該跟他講清楚,讓他知道自己的錯誤并積極改正。家長一定要避開這個教育的誤區,不然會給孩子的心理留下很大傷害。
父母可以打罵孩子嗎
父母不可以打罵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獨立自主的意識越來越強烈,他們開始有了羞恥感、自尊心,渴望得到外界的認可。雖然有時方法有問題,可還是需要來自親人的肯定。如果父母經常用暴力行為去鎮壓、否定孩子,可能會讓其懦弱自卑,有些甚至會留下心理陰影,將來也慢慢習慣性用暴力解決問題。
父母打罵孩子有什么危害
1、缺乏安全感、產生自卑感。強勢的父母教育出的大多是弱勢的兒女,這句話是非常正確的。那些經常挨罵、挨打的孩子內心是極度自卑的,父母的教育在他們眼中可能只是具有攻擊性、破壞性、侮辱性的行為。
2、孩子會出現報復的心理。孩子受到打罵的時候,可能并不會把這種情緒還給家長,因為孩子知道自己不能這樣做,但是孩子的情緒如果得不到排解要怎么辦呢?這個時候孩子就會下意識的把這種負面情緒給到其他人的身上。
3、經常打罵孩子,長期以往,孩子會產生逆反心會反抗,到孩子大了可能會有不可挽回的后果。孩子和父母離心,然后自暴自棄了,其樂融融的家庭氛圍也沒有了,這就是做父母的失敗。
4、孩子無法控制情緒,喜努無常。一個家庭中,最容易被孩子模仿的,就是這個家庭的情緒處理模式。情緒不穩定的家庭里長大的孩子,也容易變得喜怒無常,莫名其妙地發脾氣。
5、會讓孩子變得低自尊。一般在經常被父母打罵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會非常的低自尊。父母經常打罵孩子,會讓他覺得自己不配擁有這個世界上的美好。而且因為這種低自尊很多的孩子在長大之后都會對對他們好的人非常的依賴,一旦有一個人對他們好一點,他們可能就會覺得這個人是世界上最好的人。
父母應該如何教育孩子
1、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榜樣。父母是孩子的終身導師,他們的大部分行為都是從模仿雙親而萌發的。因此作為大人一定要以更嚴格要求來約束自己,萬萬不可說是一套做是一套。
2、既是父母,又是孩子的引路人。作為父母,只不過是比孩子年長一些,其他地方,沒有什么更優越的。你比他多讀了一些年的書,你比他更有生活閱歷,憑這些你就要去管他嗎?不行的,憑這些你可以用你的閱歷和你的知識去引導他,走你認為正確的道路。
3、教孩子管理情緒。一個有教養的人,才不會不分時間場合地肆意宣泄自己的情緒。耐心、平和、懂得恰當表達自己的情緒不僅有利于孩子人際交往,也是一種日后能更好適應社會的能力。
4、精神層次的培養。這也是作為人的最高層次的培養。比如引導孩子思考,幼童時代想當什么的詢問,高中生想讀什么樣的大學,讀什么專業,大學生實現什么樣的人生價值,人生理想和抱負等等。
5、適時的鼓勵和贊揚孩子。當孩子正為做一件沒太大把握的事猶豫時,媽媽不妨由衷地對他說:“我相信你能行的。”及時的鼓勵,會使孩子信心倍增。
6、讓孩子從成功中獲得自信。培養孩子的自信的方法是讓孩子不斷地獲得成功的體驗,因為過多的失敗體驗,往往會使孩子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這時就需要父母對孩子的努力做出肯定,來激勵孩子繼續探索。
7、講明道理,告訴孩子下次應該怎么做。懲罰時,要告訴孩子為什么打他。打只能阻止錯誤行為再次出現,但它本身不能帶來正確行為。只有孩子明白自己的錯誤以及造成的危害時,才不會再犯。由于孩子年齡小,即使這次真心說“下次不敢了”,但可能不知道下次應該如何做。
因此,父母有必要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告訴他正確的做法。而且,還要考慮到自己提出的做法是不是超出孩子的界限,給他的建議是容易做到的,而不是孩子根本做不到的。
8、與孩子平等相處。孩子來到人間,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只不過在小的時候獨立性差一些,隨著年齡的增大,獨立性越來越強。小的時候需要較多的是關心、呵護,但隨著年齡的增大,更需要的還有尊嚴、自信、理智、謙虛等。
父母教育孩子應該在一個寬松、祥和、愉快的環境中,通過討論爭論的方式,讓各方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最后以理服人,并且要心服口服。有些暫時無法爭論清楚的問題,要允許保留。要有求大同存小異,長期堅持不斷解決新老問題的胸懷,不武斷地下結論。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