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內驅力是孩子主動追求自己夢想的一種動力,但由于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采取了不正確的教育方式,最后導致他們喪失了內驅力,缺乏內驅力的孩子往往做事缺乏持久性,所以家長一定要引起重視。
缺乏內驅力的孩子有什么表現
1、學習不積極
如果孩子缺乏內驅力,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家,都不會真正地認真學習的。沒有內驅力,孩子認為學習并不能夠給自己帶來快樂和好處,反而因為上學有很多作業要完成,還要遵守各項規章制度,所以并不會有學習的積極性。
內驅力是孩子完成任何事的一個動力,如果孩子缺失內驅力,不管是對學習還是對其他的事情,多不會提起興趣,也就會認為“得過且過”。長期的不作為會助長孩子的惰性,那么對于將來的學習和工作都產生了不好的影響。
2、缺乏自我價值感
孩子不愛學習,很可能因為在學習上缺乏內驅力,無法找到自信,比如學習成績考差了,或者老師一次無心的批評,都能打擊孩子的自行,都可能讓孩子對學習望而卻步,不被人肯定,不被重視,無法體現自我價值,從而對學習失去了興趣。
家長怎么教育缺乏內驅力的孩子
1、點燃孩子對學習的濃厚興趣
有目標不代表能讀某一學科突然就感興趣了。想要孩子真的學習成績能夠提升,那么除了給孩子奮斗的目標之外,還要讓孩子切實的感受到學習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
并且這個興趣的培養越早越容易成功。尤其是低年級孩子的學業知識含量還沒有高年級那么多,正是培養孩子自信的好時機。
點燃孩子對學習的濃厚興趣,家長可以用心理學上稱為“陽性強化”的一個行為。通俗一點說,就是及時鼓勵孩子哪怕只有一點小小的成功,這也是會讓孩子產生良好的自我感覺,從而樹立學習信心,激發學習的熱情。同時繼續學習并爭取獲得更大的成功的一種動力。這樣就進入了一個良性循環。
2、平等的溝通
采取高壓政策,逼迫孩子的方法往往行不通,無法激發孩子的學習熱情,孩子心服口不服,父母管一管,就學一會兒,父母不管就不學,學習好像是給父母學的。父母要放下架子,平易近人,溫柔平等地和孩子溝通,急不得,慢中生快,一開始別給孩子定太高目標,跳一跳夠得著,欲速則不達。
3、站在孩子的角度與孩子交流
嘗試去理解孩子在做事情過程中,會產生的受挫感受,不再因為孩子沒有做好某件事情而輕易對他發脾氣,取而代之以理解與支持,真正去認可孩子在做事過程中,展現出來的努力,給孩子以肯定;當孩子需要幫助時,適時給予支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是他強有力的后備力量而非“監工”。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內驅力將得以不斷地激發與強化,讓孩子形成清晰的自我認知:我可以做到!
家長的哪些行為會導致孩子缺乏內驅力
1、家長對孩子的放縱
有的家庭對于子女的疼愛已經算溺愛,不少父母覺得孩子是用來疼愛的,孩子提的一切要求都滿足。這就造成了孩子對于父母過度的依賴,久而久之,孩子做什么都第一時間想著父母,而不是自己發自內需的完成。
2、父母沒有為孩子樹立正面的榜樣
人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然而,很多父母在要求孩子的同時,卻沒能給孩子樹立一個正面的榜樣,這邊催著孩子要專心吃飯,那邊自己卻在吃飯時玩手機;要求孩子說話要算話,自己答應了孩子的事情卻總是食言……
父母的這些行為會讓孩子內心感受到壓力,而這種壓力會讓內驅力難以被激發并發揮作用,甚至被摧毀掉。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