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在當今社會,有些父母不知道怎么與孩子進行交流,只會用自己的身份來對孩子有所壓迫,也就會導致孩子跟父母對抗行為的出現。長期下去,肯定會對孩子產生極大的心理影響。所以我們就要試著去理解孩子,多與孩子進行溝通,了解其想法。
孩子跟父母對抗后父母怎么辦
1、避刺激,求尊重
當發現孩子有跟父母對抗后的行為,并且有意避諱父母或鄰舍時,家長不要急于指責批評,要做孩子的朋友,耐心傾聽孩子的心聲,找出矛盾的出處。
然后再因勢利導,循循善誘地幫助分析,讓孩子學著自我反省,之后家長給予肯定和鼓勵,讓他從內心認識到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2、緩解情緒,暫時回避
沖突源于焦慮,在面對孩子跟父母對抗后,要主動放棄與孩子的抗衡,等孩子緩過了焦慮沖突的情緒之后,再心平氣和地與孩子交談。
若是自己的意見不合適,家長首先要做出自我批評,做出示范的榜樣,這樣才能使孩子心服口服,只有平等的親子關系,才能帶給親子雙方良好的溝通感受。
3、培養孩子行為邊界感
孩子與父母唱反調,家長不適宜采用粗暴強勢的方式對待,通過培養孩子行為邊界感的方式,幫助孩子逐漸改變與父母作對的這種邊界不清晰的行為表達。同時也有利于孩子行為的控制能力的培養,減少外在行為表現的偏差。
孩子跟父母對抗會有什么原因
1、自尊心愈發敏感、強烈
青春期的孩子,內心世界非常之豐富,他們有諸多熱情,卻又對自己缺乏自信;他們渴望得到大人們的肯定,渴望與大人們“平起平坐”。但因為家長對孩子細膩思想情感的忽視,讓孩子覺得無法在父母那里取得理解和認同。
敏感的自尊心讓孩子不愿意與父母吐露心聲,他們會用一種方式將自己的感受、體會,以及對自己的反思、期望等,保存下來,并視其為絕對機密。如果家長不經允許而“侵犯”孩子的私密空間,那孩子跟父母對抗的行為必然就會發生。
2、孩子可能處于叛逆期
在孩子的成長中會有若干個叛逆期產生,處于這個時期的孩子在行為表現上會更加的有主見,對家長的要求和安排會有抵觸、逆反的心理產生。同時,當自身的要求沒有被滿足的時候,這種逆反的表現更為明顯。
3、孩子感覺正確,父母不愿意理解
孩子的心是純真的。與成年人不同,孩子的眼睛最能找到“美麗”。當孩子與父母分享時,一些父母愿意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并愿意和孩子用一用的角度來看待問題。
當一些父母看到孩子純真的眼睛時,會誤事孩子的思想,甚至拆成孩子的思想,給孩子灌輸不符合其年齡的成熟,會讓孩子過早失去童年!實際上,有些孩子正試圖“抵制”父母的壓迫,有些想贏得父母的注意,有些父母長時間不關注孩子,以致孩子不能找到一種存在感,所以孩子們故意朝錯誤的方向走。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