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家長在教育小學生的時候,總是會發現他們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出現,就比如拿別人的東西的行為,那家長就要及時讓孩子有清楚的“物品”意識。同時也就可以根據這種情況,及時做到了解、理解孩子,才能有針對性的予以改善。
小學生拿別人的東西怎么教育
首先,家長可以傾聽小學生的心聲
對于小學生拿別人東西的行為,那家長先不要立即去審問孩子,而是要和孩子溫和溝通,鼓勵和引導孩子說實話,了解孩子這么做的原因,這樣才可以根本的解決問題。
然后等理解了孩子的動機后,就可以把孩子的“愿望”和“行為”分開處理了。同時,這也給家長時間去整理情緒、組織語言或再調整一下方法,從而避免了第一反應做出的一些過火或草率的行為。
其次,明確相關的“道德概念”、“社交規則”
小學生正好出現了這樣的行為,家長也就需要抓住時機,然后及時讓孩子明確相關的“道德概念”、“社交規則”,提高孩子的認知水平。比如可以跟孩子這樣說:別人的東西,沒有經過允許,不可以隨便拿;你的東西,沒經過你的允許,我們也不能隨便處置。
我們也就做到了用清晰正面的語言,逐漸告訴孩子規則是什么。當下一次面對類小學生拿別人的東西時,如果他試圖遵從規則,但或許表現的還不夠好,也要予以獎勵,從而在不斷的引導中讓孩子作出正確的選擇。
最后,教導小學生正確做法
家長幫助孩子分清楚了對錯以后,應該要正確指導孩子接下來應該怎么做。家長應該鼓勵孩子將東西還回去。如果孩子沒有勇氣,可以陪同孩子一起將東西還回去,同時可以給孩子做一個正確的示范。這樣也就可以側重為小學生樹立一個有明確界限意識,和能夠延遲滿足的榜樣。
小學生拿別人的東西的原因
1、物權意識還不夠成熟
我們大人都知道東西不是我的,我就不能拿,但是小學生卻不是這樣。他認為看到的東西就是我的,我想要的就是我的,分不清一個東西是屬于自己還是屬于他人。他們之間存在個體差異,還有的物權意識別破壞,就容易出現一直有強烈占有欲的現象。
2、冒險心理
孩子以為偷偷拿別人的東西,神不知鬼不覺,只有自己知道,別人不知道。一旦得逞,就是冒險成功,其中富有刺激性和神秘性。雖然內心很緊張,但是那種成功的喜悅會讓他特別激動。他并不知道占有別人的東西,是一種不好的行為,也不會體會到別人會著急難過,只是自己有一種很勇敢的快感。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