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孩子在兒童時期是性格的養成期,但是由于家長忙于工作,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教育問題,最后導致孩子出現叛逆厭學的現象,那么孩子的心理問題有哪些?家長該怎么去引導孩子,讓孩子健康的成長。
孩子的心理問題有哪些
1、性格逆反、暴躁
原因可能是家庭教育過于嚴厲,動輒批評打罵孩子,孩子感受不到家庭溫暖,容易產生對立情緒和逆反心理,甚至他會模仿家長打他那樣去粗暴地打別人,用暴力手段處理遇到的問題。
家長應學會尊重和傾聽孩子,只有尊重孩子,才能走進孩子的心靈,オ能與孩子之間有愉快的溝通。傾聽是了解孩子的最佳途徑給孩子傾訴的機會,讓孩子宣泄心中積郁的情感,這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2、退縮行為
有些孩子不合群、孤僻,不喜歡和同齡小朋友一起玩耍。家長應多帶孩子參加社交活動,多方創造條件,使得孩子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做游戲或玩耍,讓他們逐漸適應公共場所活動。
3、喜歡跟父母唱反調
這種行為在兒童心理學上被稱為禁果效應,由于孩子本身有強烈的好奇心,這種效應在他們身上比較明顯,對于孩子來講越被禁止的事情他們想要嘗試的欲望就越高。禁果效應相當于一把雙刃劍,既有積極的作用,也有消極的效果。
如果能巧妙并且恰當地利用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在孩子出現這種唱反調的行為時,父母要正確并且利用孩子的好奇心理,順勢引導就能得到想要的效果,而且孩子也能聽從父母的話去做一件事情。
孩子的心理問題怎么解決
1、培養孩子美好的心靈
家長要知曉孩子的心靈更加需要關心,從小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每一個家長應盡的義務。例如小學生在學校被老師批評時,希望其他人能安慰他、勸解他,可是小學生被老師批評后,回家還會被家長變本加厲地再批評一頓,孩子肯定會感覺很委屈。
因此,老師和家長應默契配合,由一方擔任批評的角色時,另一方擔任勸解,萬不可兩面夾擊,要給孩子“溫暖的家”的感覺,家庭教育要重視培養孩子美好的心靈。
2、減少打壓和控制、和孩子深入交流
大多在生活中很少和家長交流,真實感受和需求經常被壓抑,慢慢的也放棄了向父母提要求,最后慢慢陷入心理問題中,這也是對父母最后的反抗、求救,質問父母是否真的在乎和關心自己,如果父母沒有接受到這個信號,孩子的處境會變得更加危險。
3、糾正孩子愛抱怨的不良習慣
有時候孩子會對生活中許多許多存在不滿,所以孩子可能就會抱怨喋喋不休、滿腹牢騷,嘴巴不停想向家長表達負面的思想,如果家長不加以制止,會讓孩子情緒變得陰晴不定,讓孩子幸福感大打折扣,甚至會充滿了傷心、不滿、焦慮等。所以家長要以身作則,對孩子表明態度,潛移默化的教育孩子甩掉發牢騷愛抱怨的不良習慣。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