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希望孩子能夠有自律、有上進心、認真做事的好習慣,但是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需要我們幫助孩子解決,那么培養孩子自律的八個方法分別又有什么呢?
培養孩子自律的八個方法
1、及時適當的鼓勵
孩子的每一次進步都一定離不開爸爸媽媽的支持和鼓勵,所以在培養孩子自律性的過程中,如果孩子的進步很明顯,或者很認真很努力的時候,我們可以給予孩子適當的獎勵或鼓勵。
這樣孩子也會更容易堅持而養成好習慣,并且適當、及時的鼓勵對于孩子自信心的培養也有很大的幫助。
2、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負責任是指履行義務或完成自己應該做的事。一旦定下了責任義務表,孩子們就應該努力去執行,對于沒有完成的事不能找借口,這是教導孩子將來進入社會的必修課程。有些孩子忘了帶課本就怪是媽媽忘了把課本放進書包里。
如果這樣,那么孩子永遠只會把責任推給別人,不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我們家長需要知道一個不負責任的人永遠都能為自己的不當行為找到借口。
3、身教重于言教
父母要以身作則,要時刻記住身教重于言傳,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也必須做到,否則就沒有權利要求孩子,在孩子面前也會喪失權威。
4、放養肯定是優于圈養
在父母眼中,每個孩子都是一粒種子,只有在耐心的澆灌下,才能發芽,逐漸成長為一顆小樹,再后來就成了一顆可以乘涼的大樹,但是大樹是需要園丁付出很多努力的。
比如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培養孩子的好性格與好習慣,給予孩子鼓勵,培養孩子的自我及主動爭取表現的精神等。
5、規則應該大于寵愛
孩子做錯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正確的做法不應該是包庇,而是遵守規則,進行適當的懲罰。父母不能一味的寵愛孩子,否則孩子沒有辦法與別人好好相處。父母要從小讓小孩建立規則意識,通過和孩子協商制定一些規則,并且要求孩子遵守這些規則,才能做到自律。
6、堅持的力量
其實孩子很多習慣是需要依靠大人的堅持才能培養的。孩子的毅力還比較薄弱,要是沒有督促,他就會任性而為,想怎么樣就怎么樣。那么長大了,良好的習慣就更難培養了。比如刷牙,也許孩子不喜歡牙膏的味道,也許刷牙弄疼過,也許就是不愛刷牙。
但是這是必要的生活習慣,不能由著他,起床第一件事就是要刷牙,睡覺前也要刷牙,堅持不懈地督促他。直到他養成這個習慣為止。慢慢地,孩子就會形成規律的生活,對他人有禮貌。他自己也會意識到自律的重要性。
7、給孩子選擇的權利
孩子有了自主意識之后,很多事情都想要自己親自動手,都想試一試、做一做、弄一弄。所以這個時候,正是培養他自主和獨立的時機。可以給孩子多一些自主選擇的權利。這樣他就會對自己的選擇有一個明確性,控制自己,不再搖擺,也不能再作其它選擇。
8、適當激勵孩子
當孩子們被重要的事情激勵時,他們就會發展自律。和其他孩子一起玩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沖動;做餅干需要等到餅干烤好;要想踢好足球,就需要不斷地練習踢球。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