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還是喜歡采取“棍棒之下出孝子”的理論去進行,但是這樣只會讓孩子一時服,不能徹底的解決問題,若是孩子一直屢教不改,那家長孩子要找到合適的教育方式,那么孩子屢教不改該不該打呢?
孩子屢教不改該不該打
如果確實因為孩子自己的原因犯了錯誤而屢教不改,這個時候的“打”要既狠又準,一次就讓他記住,“打”孩子,第一下一定要狠,不能“高高舉起,輕輕放下”,千萬不能讓孩子以為你在和他開玩笑。但是打過之后,你必須得找機會試著跟孩子講道理,做他的心理輔導。
讓孩子改變屢教不改的方法
1、 控制情緒,彼此冷靜溝通
情緒在的時候,不妨大家都靜一靜,控制好情緒之后更容易產生好的溝通效果。比如孩子犯錯父母氣得不行,就可以讓孩子先自己房間,等情緒收好了之后再談。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路和語言整理,對雙方來說都是一件好事。
碰到問題時,孩子們的反應通常都是害怕和逃避,但是作為家長有處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時情緒的控制更利于控制局面。尤其5歲前的寶寶,察言觀色的能力很強,如果在他們感覺害怕和慌亂的時候家長脾氣很大,他們就會更加害怕、更想逃避,這再說什么大道理都沒用。
2、引發孩子的主動思考
要想真正糾正孩子態度,徹底的斬草除根,只有一個辦法,就是通過內部來瓦解。也就是說,要糾正孩子的錯誤態度認知,只有通過孩子自身來實現。只有孩子自己,一點點的推翻自己的原有支持證據,才能讓孩子徹底的形成正確的態度。
比如說,我們要想讓孩子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就引導孩子主動思考,得出學習特別重要的結論;我們要引導孩子認識到長期玩游戲是不對的,就引導孩子互動思考,得出長期玩游戲是錯誤的結論。
3、讓孩子自己為自身的言行負責
當父母為孩子收拾爛攤子就會讓孩子以為自己犯錯不需要付出任何代價,于是孩子眼中的犯錯成本實在是太低了。這樣孩子對于錯誤行為的認知會產生一定的偏差,孩子無形中降低了錯誤的負面影響。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