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很多父母都曾反饋說帶孩子比上班更“痛苦”。說得多了,孩子嫌煩;說得少了,孩子不聽;說得重了,孩子大哭;說得輕了,沒有效果。具體該怎么樣跟孩子溝通?
怎么樣跟孩子溝通?
01接受孩子并且闡述具體事實
孩子犯錯了,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評判對錯,然后開始教育。這樣會傷害到孩子幼小的心靈,很容易讓孩子產生“我做錯事了,爸爸媽媽不愛我了”的想法。
所以面對犯錯的孩子,我們要讓孩子知道父母是愛他的,然后再用“照鏡子“的方法來描述孩子的具體行為,不帶評判的眼光,只是描述孩子具體做了什么,會導致什么結果。
02了解并尊重孩子的想法
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會有TA的想法。在教育孩子之前,家長不妨先蹲下來去了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聽聽他們的心聲。
可能我們看到的孩子在廚房里“搞破壞”,其實是孩子看我們太累,想給我們做頓飯;孩子晚上不睡覺,只是想等著晚回家的爸爸媽媽。孩子的真實想法和“不良”行為應該是父母的預防針,所以更需要家長的尊重和理解,只有我們真正了解了孩子的真實想法,才能理解孩子的具體行為。
03告訴孩子自己的感受
有些父母都會選擇在孩子面前把自己的情緒感受隱藏起來,實際上,孩子能很敏銳地覺察出父母的情緒變化。
與其讓孩子懷疑,不如把自己的感受真實的告訴孩子,可以這樣和孩子說:“我聽老師說你今天和小朋友打架了,雖然你沒有受傷,但是媽媽也很傷心,因為你沒有告訴我實話。媽媽希望我們之間可以坦誠交流。”
只有當孩子知道是自己的什么行為讓父母生氣或者難過的時候,才能知道怎么去改正,而且不會胡亂猜疑,養成敏感多疑的性格。
04共同商定對策
溝通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解決問題,所以共同商定策略很重要。
很多父母在和孩子的互動中,大多都是命令式或者詢問式,很少和孩子一起商量后再做決定。其實孩子有權利選擇要不要做、怎么做,我們也要賦予孩子這樣的權利,在面對一些問題時,我們可以和他們一起商量如何補救或者消除已經帶來的影響。當孩子參與到解決對策的商定時,比起父母教孩子去做的,TA會更愿意行動。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