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小時候牙牙學語,鬧著要父母親親抱抱的孩子,好像是上天派下來的天使,專門治愈和圓滿人的一生。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有福分長長久久地享受這種“特殊待遇”,因為自己在教育孩子時出現了不當的做法,導致孩子和自己越來越遠,自己卻不自知。
所以很多父母會納悶,小的時候最喜歡粘著自己的孩子,為什么越長大,和自己的關系不親近了呢?
為什么孩子長大了不和父母親近?
①和家中二胎相處不好
有的父母沒有和孩子商量好就強行要了二胎,且生了二胎之后忽視了孩子的感受。這種情況下,孩子與父母就出現了隔閡。
②父母小時候奉行打罵式教育
有的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用非打即罵的方式教育孩子,導致孩子對父母存在恐懼心理,不會和父母訴說自己的心事,更不會與父母親近。
這種情況會一直伴隨孩子成長,很難讓孩子脫離其中。
③父母小時候不關注孩子的精神需求
有的父母小時候因為工作亦或是其他原因,沒有關注孩子的精神需求,甚至物質需求也難以滿足。
孩子的正當需求得不到滿足,自然無法和父母親近起來。長大之后還可能因為內心的缺失而變得要利用其它方式填補自己的遺憾。
孩子不和父母親近怎么辦?
給孩子充分的陪伴和足夠多的安全感
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的參與,需要高質量的陪伴,三歲以前父母的陪伴,會影響孩子今后一生的性格。
傳遞給孩子正能量
夫妻關系,婆媳關系,工作壓力等,這些問題都會影響媽媽的情緒。孩子處于弱勢群里,這時她們無意間就成了父母發(fā)泄不良情緒的犧牲品。長期接受最親近的人,不斷地傳遞出來負面情緒,孩子的性格也會受到影響。
看到家人不開心,自己又沒能力改變時,她們會把原因歸咎到自己身上,逐漸變得沉默,叛逆和逃避。
作為媽媽,要注意正確引導孩子,在生活中給孩子樹立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媽媽也可以和孩子相互分享開心和難過的事情,在分享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孩子陽光,樂觀,堅韌,獨立的性格。
保持和孩子溝通,多站在她們角度看問題
有些家長對孩子采取嚴厲管教的態(tài)度,發(fā)現錯誤就嚴厲的批評,有時無意間實施語言暴力,比如:孩子貪玩不喜歡寫作業(yè),孩子撒謊等情況。
父母這樣做是錯誤的,發(fā)現孩子有以上情況,應該第一時間和孩子溝通,了解她們這樣做的原因。
或許是孩子有不會做的題,因此采取了逃避方式,也可能是做錯事擔心挨批評,就用撒謊的方式保護自己。
經常溝通才能了解孩子的想法,明白她們行為背后的原因才是最重要的。
家長勇敢表達自己的愛
中國家長不擅和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盡管她們對孩子的愛表現在一些小事上,比如:媽媽不舍得給自己買一條心儀已久的裙子,為的就是省下錢給女兒買一套樂高;給孩子買進口的牛奶,騙孩子說自己不喜歡喝牛奶等。
但是如果家長不說出來,孩子是不知道的。所以大膽地告訴她,媽媽永遠愛你,像大海那樣深的愛,這樣才會讓孩子感到有安全感,無論任何時候,媽媽永遠是自己的避風港,永遠和自己一起面對生活。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