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孩子遇到難題不愿思考怎么處理?孩子遇到難題不愿思考,一般有三種情況:第一種是孩子覺得真的難,超出了他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二種是孩子恐懼,不敢去面對;第三種是孩子有依賴心理。
孩子遇到難題不愿思考怎么處理?
一、拿出同理心,與孩子發(fā)生連接。
首先如果孩子真的覺得難,家長就要以同理心來對待孩子。
所謂同理心,就是共情,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認可他的觀點,不妄加評論。因為這個時候,你說什么孩子都是聽不進去的。所以比起毫無意義地評論,陪伴才是真正有效的方式。
在陪伴的過程中,當我們看出孩子的情緒,就要試著跟孩子交流,與孩子建立連接。你要充分地感受到孩子心里想的東西,和他的情緒在一起。
二、鼓勵比批評更有用。
很多成人怕黑、怕水,并不是因為這些東西本身有多可怕,而是因為對事物本身認知不足,或者有不好的經(jīng)歷、經(jīng)驗使得自己產(chǎn)生畏懼情緒。孩子對學習產(chǎn)生畏難情緒,也是同樣的道理。
如果家長總跟孩子說,數(shù)學很難,要好好學數(shù)學;這個很難,你要注意。孩子就會被嚇到,從而導致他一到數(shù)學課,或者一遇到難題,就不敢解決。
有的孩子會產(chǎn)生畏難情緒,是因為有過一些不好的經(jīng)歷。比如曾經(jīng)因為做不出來受到了責難,被老師批評了、被家長說了。這些失敗的經(jīng)歷以及被批評的記憶,會讓孩子一直陷在受挫的情緒里,產(chǎn)生一種自我否定的心理。
更嚴重的是,一旦恐懼進入孩子的潛意識,以后每次遇到相同或相似的情境時,他都會覺得恐懼,不敢面對。
面對這種情況,家長就要在孩子的自信心上做工作。比如孩子做題的時候卡住了,家長可以引導他,把某一道題或者幾道題做出來。當孩子真正做到的時候,他的自信心就會提升。
以后再遇到這樣的問題時,他就敢去嘗試了。當他嘗試得越多,越做越好的時候,就不會再畏難了。
三、丟掉拐杖,獨立面對。
有的孩子產(chǎn)生畏難情緒,并不是因為題目真的有多難,而是因為他知道自己有拐杖。這個拐杖,可能是家長,也可能是輔導老師。一遇到不會的問題,很多孩子首先就想到了要用他的拐杖,因為這比自己思考容易多了。
有很多家長,孩子一求助就心軟把答案給他了。久而久之,孩子自然就不愛動腦,總想跟家長要答案。
所以作為家長就要注意,你給孩子的應該是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一個毫無意義的答案。如果你的孩子已經(jīng)逐漸養(yǎng)成了有問題就求助這樣的壞習慣,那么從現(xiàn)在開始,你就要學會及時抽身。
家長抽身之后,因為離開了“拐杖”的幫助,剛開始孩子的成績可能會下滑。面對這種情況,家長一方面要狠心,堅定地拒絕提供答案。另一方面也要學會接納,允許他成績下滑。
同時要學會相信孩子,因為每一個孩子都是有無限潛能的,當你不再替他解決問題的時候,孩子自己的潛能就會被激發(fā)出來,這種潛能可以讓他做得更好。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quán)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